【圆明网】德乃做人之本,自古以来人们荐才举贤首先都以道德作为衡量的水准。从人的品行及为人,判断其是否是一个贤德之人。当然荐贤者自身的操守也很重要,要心胸宽广,站在为公的基点上唯贤是举。如果站在为私的基点上决定亲疏弃取,那么肯定是为自己树立私党。《资治通鉴》中《李克荐相》的故事在这方面给人以借鉴和启迪。
东周时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,说道:“我将要设置宰相,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中选一人,先生看谁比较合适?”李克回答:“常言道:‘卑不谋尊,疏不谋亲’,我在朝廷以外任职,不敢妄议朝政。”魏文侯说:“这是国家大事,希望先生不要谦让!”李克沉吟了一下说道:“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,可以从五个方面观察:看他平时所亲近的;富贵时所交往的;显赫时所推荐的;穷困时所不做的;贫贱时所不取的。这样就心中就有数了。”文侯听后高兴的说:“现在我能确定国相的人选了。”
李克在回家的路上,正好遇上翟璜,翟璜连忙拦住他问:“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,最后选定了谁?”“魏成子。”李克说。翟璜愤然变色说:“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?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;国君为邺城之事忧愁,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;国君要讨伐中山国,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;攻克中山之后,无人守卫,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;世子缺少老师,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。这些都是先生知道的,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?”
李克听后义正辞严的反问:“我和你以君子相交,你把我推荐给国君,难道不是为了国家大义,而是为了结党营私、谋求高官厚禄吗?”翟璜一时语塞。李克接着说:“国君今天问我谁做国相合适,我只是照实说了一些意见。我知道魏成子每年的俸禄有十分之九用于为国家招贤,只有十分之一留给家用。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、田子方、段干木,此三人皆道德之士,君尊为师,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;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,只具有人臣的才干,国君把他们当成臣属。由此可见,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?”
翟璜听后满面羞愧,他再三向李克道歉说:“我冒昧了先生,刚才说了不少错话,今后一定提高自己的修养,向先生学习。”
李克的识人用人之道、魏成子的品德、翟璜的醒悟及魏文侯之所以用李克择相,令人深思和回味。通过看人的言行举止,甚至细小的事情,皆可观其志。以近知远,以微知明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因为真正的节操高尚之人,真正的道德之士,其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都会表现出他们优秀的品质,都会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。
* * *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